以改革的名义:商鞅变法
2020-04-11 22:05:40
  • 0
  • 0
  • 0
  • 0

在历史教科书中,商鞅变法都是正面形象出现的。

变法的措施,教科书上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

一个卫国的屌丝,来到大秦就鸡毛当令箭,谁尿你啊。

于是,管理学津津乐道成功案例出现了:立木为信。

为了让自己下令的时候大家都照着做,商鞅想了个法子,找人在南门竖根木头,告示也写好贴边儿上,不管是谁,只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那就给十两金。

这么便宜的事儿百姓可不敢轻易就往上凑。

他就将奖励金提到了五十两,

这才有个人冒头了,这位百姓在做完了任务后还是有点战战兢兢地,不怎么敢相信,直到真的拿到了钱。

百姓们这才信了商鞅说的是真的,教科书解读说,商鞅这是在民众面前成功树立了威信。

图样图森破,大权在握,还要这么墨迹,还怕瓜众不信?我信你个鬼,瓜众敢不信?不是有戈么?

这立木为信的潜台词其实是,商君就算说是2+2=5,你们也不可以质疑,只管相信就是了。

不管你信不信,就问你服不服,大约是这个意思。

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的驭民之术都在《商君书》中,虽然这本书后世史家有认为部分章节是后人假托商鞅的名义连缀成篇的。

我们的历史非常漫长,历史典籍非常丰富,帝王家的驭民之术更是蔚为大观,什么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不一而足。

在《商君书》中,这驭民之术都有体现。

国家要想强盛,必须让百姓始终保持贫困。当代商家的饥饿销售,和商君比,弱爆了。

“农有余食”,是不利于让他们出力的,所以必须让百姓始终保持贫困,别吃了三天饱饭就瞎比比。

国家要想强盛,必须让百姓始终傻乎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嘛。

不仅要民贫,还要愚,大秦子民,如果是一群只知干活拉磨的驴,最好。

“民愚则力有余而知不足”,他们要的只是民力。

驴子只管拉磨,给跟胡萝卜就很感激了,驴子只会干这一项,自然就会变得所谓的朴实。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焚书坑儒就不难理解了。

国家要想强盛,必须尚奸。

偷奸耍滑,毫无诚信,就是弄一堆奸恶的人,以奸治善,好人要被坏人管着。这可真是千古奇闻。

商鞅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的老朋友公子卬是魏国人,他是怎么样诓骗这个老朋友的呢?

开战之前,他给公子卬写信,俺们是老朋友,现在打仗多不好,你明天来我这里,俺们老哥俩喝着酒吃着火锅唱着歌就把兵退了吧。

公子卬到商鞅的地方去了,喝酒完了以后,商鞅:来人,把他抓起来杀了,别在我眼前杀,我的心都碎了。

兵不厌诈是这样没底线么?人各为主?就那样欺骗朋友,出卖故国?说是人渣都是表扬他。

用善人是不行的,为了统治的需要,亲情必须放一边。

邻居住在一起,不是守望相助,而是他人就是地狱,互相告发监视。连坐法,一个人犯罪,10几个人连坐,所以一定让妻子告发丈夫,邻居告发隔壁。

于是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就成了统治的大敌,被商鞅称之为“六蚤”。

教育?大秦子民以吏为师,老百姓根本不需要单独的老师,听当官的话就可以了,父母官就是老师。

目的本来就不高尚,手段就更卑鄙了。商鞅用小人的方法去做大事,事成了,社会疯了。

商鞅最后想逃回魏国,魏国不接受,一个连老朋友都诓骗出卖的人,我们魏国没有这样的人。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商鞅变法足够成功,使秦国足够强大,各诸侯国还不敢得罪秦国,谁也不敢收留他。

走投无路,作法自毙。

商鞅早该想到,秦王给他的,随时是可以拿回去的。

秦孝公死了,换了个秦王,之前给的全部拿走了,商鞅也就完了。

之前赵良告诫商鞅,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如果不听我的劝,你翘二郎腿的功夫就会灭亡。

果然几个月以后商鞅被车裂了。

地狱空荡荡,苍天饶过谁。

活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